https://mp.weixin.qq.com/s/rRb7W3-cKPUPcPt5UojU5Q
一颗籽:油茶树发“新芽”
种油茶绿色环保,一亩百斤油,这是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的一条好路子。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胆去做。要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方式,朝着市场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使公司和农民彼此受益。
——习近平
人物:张国富,男,52岁,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人,三江县茶叶协会副会长,柳州市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十佳农村经纪人。“国富,国强民富。”他说,他的名字不仅是家人的期盼与寄托,还是他把“小茶籽”做出“大产业”、带动群众致富的动力与方向。
自打我出生,便与茶油结下了“缘”——受了皮外伤涂抹茶油、日常烹饪使用茶油。
随长辈上山管理油茶树、与伙伴爬山采摘油茶果……我的生活与茶油密不可分。
小时候,我常常跟在大人身后看他们制作茶油。经过自然晒干、起火烘焙、碾压打粉、蒸熟制饼等工序,一张张茶饼成型。大人们将茶饼放入“龙头榨”中,用飞锤砸压出油。
用飞锤榨油时,大人们会站成马步,目视前方,全神贯注,然后飞锤高高扬起,随即收步,再迈步,砸向榨槽,晶莹剔透的茶油就在挤压之中汩汩地流了出来,顿时房间内油味飘香。每每见我在旁边看得出神,长辈张原德就说:“人就像榨茶油,要经得住千锤百炼才能过上香喷喷的日子。”
长辈的话我铭记在心。上大学时我选择与粮油相关的专业。1991年,我如愿回到乡里,从事油茶收购以及茶油销售工作。1997年,有了一些本钱后,我从事餐饮、茶楼、油茶经营,希望能把茶油的销路打开。
12年的努力,铁杵磨成针。我与许多茶油经营户、茶油爱好者、传统手艺人,打开了茶油的销路,当时最远的订单来自香港。2009年,我顺势而为,成立了合作社,流转土地,建设厂房,购买机械。那一年,我虽已39岁,但意气风发。
与我有一样感受的,还有我的同学吴连和。他来自三江县富禄苗族乡,是富禄苗族乡茶油加工厂厂长。第一次与他交流制油时,他一边将过筛后的茶粉倒进特制锅内烘炒,一边说:“制油就这烘焙最讲究,火太猛,茶粉容易烧焦,影响茶油的色泽和清香度。火太‘嫩’,水分不能完全蒸发,同样会影响茶油的纯度和品质。”
我将吴连和的精益求精,立为合作社制油之本,要求员工对每道工序都必须精雕细琢。因此,我的茶油无论在外在内都广受好评,许多“头回客”变成了“回头客”。2011年,我开设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茶油产业,带动更多农户参与。
良口乡茶油加工厂厂长吴根荣,就是2011年与我建立起深厚友谊的。
吴根荣从“草根”到厂长,全凭智慧。当时,大家都盯着茶油出油率,他便想着利用茶油做副产品,提高茶油价值。“茶油含有维生素E和抗氧化成分,能保护皮肤,一定程度上能防止皮肤损伤和衰老,是村里有名的‘月子油’,我们何不做出一款茶油护肤品?”
吴根荣的话让我拨开迷雾见月明。我充分挖掘茶油价值,打造食用茶油——初榨油、精炼油;非食用茶油——有机山茶油、富硒茶油、茶油护肤品、茶籽粉(洗发、洗涤用品)等一系列茶油产品,开辟了三江茶油销售的新路径,并在澳大利亚发展了总经销商,把茶油推广至海外。
这些年,我从未忘记带领群众致富的初心。我响应“百企扶百村”号召,结对帮扶洋溪乡勇伟村、良口乡南寨村、林溪镇冠小村、丹洲镇合桐村,带动6个乡镇19个行政村一万多亩茶园打造绿色防控基地,建设富硒油茶林5000多亩。
如今,油茶树已成为许多百姓致富的“摇钱树”。我知道,三江县八江镇岩脚村村民吴众养种植了20亩油茶树,每年有2万元收入。而在三江县斗江镇一个茶油基地,能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每个村民每月有4000多元收入。“在这里做工8小时,每天工钱150元,还有专车接送,哪个能想到在家门口也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斗江镇思欧村村民邓碧云说。
我从农业部门得知,全市油茶面积已达到89万亩,年总产值达到8.9亿元,形成了一批规模大、质量优、带动强的示范基地。
三江茶油迎来了好消息——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发展茶油产业,打造成新的“爆款”产品。听到这个消息,我与广大“茶油人”振奋不已,种植油茶的群众欣喜不已。
我相信:希望在望,未来一定会来!
后记:我从大山里走出来,又回到大山里,因为我深信“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良弓在手,贵在速发。如今,我正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不断完善茶油全产业链,做出更好的产品,把茶油产业做大、做强、做好、做精,带领更多的乡亲父老过上如茶油般香喷喷的好日子。
全媒体记者 文鑫豪
编辑:陆梁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