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文章
三江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 三江动态
【媒体看三江】茶叶产业、丹洲古镇、科技助力振兴……这些天,《柳州日报》多次聚焦三江
  时间: 2022年05月31日 08:53 

https://mp.weixin.qq.com/s/iSeaUbcBBRCM5RqR5XlyvA

【媒体看三江】茶叶产业、丹洲古镇、科技助力振兴……这些天,《柳州日报》多次聚焦三江

 

提要

5月27日,《柳州日报》视觉版面刊发《一抹茗香沁民心》,报道三江全力推动茶叶加工进入精深化规模化的快车道,茶产业带动全县30余万人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户叩开致富门的金钥匙。
5月29日,《柳州日报》文化版面刊发《游丹洲古城 如穿越明清》,报道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上古城”的丹洲古镇。
5月30日,《柳州日报》要闻版面刊发《撒播科普“种子” 讲好发展故事——记三江侗族自治县科协主席谢光》,报道三江侗族自治县科协主席谢光,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三江故事。

一抹茗香沁民心

在三江县同乐苗族乡归亚村,

村民在茶园里采摘茶叶。

三江县良口乡燕茶村千亩茶园里,

妈妈一边采茶一边照顾小孩。

在三江县粤桂协作项目生态产业园,

制茶师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在三江县粤桂协作项目生态产业园,

制茶师在车间里忙碌。

三江县古宜镇三江茶城里热闹的茶市。

在窑埠古镇一家茶叶店,

茶艺师现场展示茶艺。

在三江县独峒镇侗天湖茶园,

茶农采摘计划出口的茶叶。

 

初夏时节,位于大山深处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归亚村,时晴时雨。雨后的高山千亩茶园里,阳光照射在嫩绿的茶叶上,仿佛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宛如画卷。

 

连日来,百里侗乡的20.5万亩茶园里,夏茶陆续开采。从茶园到生产车间,随处可见茶农忙碌的身影。

 

“近年来,三江大力实施全产业链生产实用技术培训,茶农茶园管护技术水平逐步提升,三江茶品质也在逐步提升。”三江县茶叶产业化管理办公室高级农艺师吴春群说,今年的茶叶品质整体好于去年,吸引了许多外商到三江收购茶叶,茶叶价格有了较大增长。“早春时,市场上福云6号干茶批发价150元/斤以上,价格同比上涨50%。目前,夏茶的茶青价格为每斤10元至13元,相比去年同期上涨2元/斤。”

 

昨天,记者从三江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1月至4月,三江干茶产量为6932吨,产值为9.8亿元,产量同比增长11%、产值同比增长16.9%;销售量6828吨,同比增长12.6%;销售额9.5亿元,同比增长15.5%。

 

近年来,三江县全力推动茶叶加工进入精深化规模化的快车道,实现茶叶由“大麻袋进、大麻袋出”变为“大麻袋进、小包装出”,为生产优质名优茶、绿色食品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统计,三江县茶园面积20.5万亩,开采面积19.5万亩。2021年全县干茶产量1.98万吨,产值21.5亿元,人均茶叶收入5168元,全县170个行政村(社区),有162个行政村(社区)种植茶叶,茶产业带动全县30余万人增收致富。茶产业成为广大农户叩开致富门的金钥匙。

 

全媒体记者 黎寒池 报道摄影

来源:柳州日报

游丹洲古城 如穿越明清

 

丹洲古镇又叫丹洲古城,位于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南端,是三江、融安、融水苗族自治县三县交汇处的融江中的一个小岛,四面环水,被誉为“中国唯一水上古城”。

 

早就听说丹洲古镇是一座颇有名气的古城,又是一座美丽的古城,那里的古树、古建筑、古街巷……无不浸染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这古朴的色彩总能与我的心灵产生碰撞。丹洲古城就这样在我的心里一次次出现,于是,我决定去拜访它。

 

去年8月下旬的一天,我与好友五人一起自驾前往丹洲古城游玩。经过几个小时的驾车劳顿,我们终于来到了丹洲渡口码头。站在码头,宽阔的融江两岸翠竹葱茏,魂牵梦萦的丹洲古城就在眼前,山环水抱的小岛犹如镶嵌在青山绿水中的一颗翡翠。

 

我们与其他的游客一起登上开往丹洲岛的渡船,横渡清澈碧绿的融江。渡船悠悠,游兴悠悠,我们还来不及欣赏江上的美景,就已经到达了对岸的码头。在古城入口牌坊上方书写着“古城丹洲”的字样,大门两边是以“丹”和“洲”两字起头的对联:丹呈古城迎嘉士;洲奉真情聚福缘。我们拾级而上,登上了丹洲岛,远方烟雨空蒙,古城渐渐显现出轮廓。

 

行走在丹洲古城的街道上,那些古老的砖瓦木结构房屋,仿佛让时光放慢了脚步。这座古旧而安宁的古城,给人一种简单又丰富的独特感受。让人惊叹的是,这里还有那几百年来流淌不尽的泉水,有安然静默的沧桑古墙……酝酿出别样的岁月余味。走进其中,让人仿佛穿越明清时代,历史的时光也慢了下来。如今的丹洲古城,虽然昔日繁华与荣耀早已退尽,但却以桃源幽境的优美姿态续写着传奇。行走在古镇的小巷之中,到处都是岁月的印记,时光在这里是缓慢的,仿佛从来不曾流动。我们路过一间酒坊,米酒香从坊间飘了出来,醇厚的酒香和着店铺前面一排排的腊鸭、腊肉的清香与鱼干的腥香,弥漫在整个街头,又成了古城一种特有的味道。

 

古城内的主要景观有福建会馆、北门楼、古城墙、古书院、东门、柚子林、古县衙门、城隍庙、古民居建筑等。走过东门街,映入眼帘的是丹洲古城最大的一处建筑——丹洲书院。这座创办于清道光三年的书院,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书院保存较为完整,古风犹存。斑驳的时光印记在这些黛瓦白墙上格外清晰。书院里面设置有学生宿舍、存书院、运动场、教室、办公室、花圃等。穿行于书院的校门、宿舍、讲堂、教室、体育场……似乎还可以听到当年老师们慷慨激昂的讲话声和莘莘学子的读书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文学家鲁彦等众多文人墨客、专家学者聚集丹洲,共商救国之道,使丹洲名噪一时。书院现还陈设有费孝通临时居所。书院内绿树成荫,桂花飘香,清幽静谧,遗韵悠悠。

 

欢雷门是游客进入古镇必经通道,又叫东城门,门楼有三层,一楼全部用青砖砌成,二、三楼是木楼结构,城楼上还悬挂着当年的一口古钟。二楼上的彩旗在垛口边上随风飘动,就像古代战旗猎猎的景象;城楼上还挂有一块“就日楼”牌匾,取面向正东,旭日东升,寓市井繁荣,民众吉祥之意。据说在明朝时期,县令苏朝阳率官员、百姓在此举行古城建造奠基仪式时,天空突然电闪雷鸣,当地百姓认为是一个不祥之兆,但苏朝阳却笑着对前来参加兴工建设的官员、百姓说,你们看,今天的开工仪式,天上的雷公也跑来为我们欢呼助兴,真是一个吉祥之兆,就定此门为“欢雷门”吧。这也许就是东城门又叫“欢雷门”的由来吧。

 

县令苏朝阳到达丹洲后环岛修建城墙,城墙全长近900米,高约5米,厚近4米,设东西南北四个门,并配设门楼,主要防御战乱匪盗及预防水患。“治定门”位于丹洲的北面,又叫“北帝楼”,集门和楼于一身,楼上是木质的楼台,楼下是青砖的门洞,是当时的军事中心。它建于明朝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在万历二十年竣工。治定门是丹洲古城四城门中仅存的明朝建筑,取名为“治定”,寓意通过施政管理让丹洲从此太平。

 

在古城里走一走,就会发现现代建筑与古建筑的有机融合。过去车马喧嚣的场景已不再,如今只有斑驳的老城墙和满是历史痕迹的古建筑,用手轻轻抚摸着它,似乎可以触摸到久远的历史,触摸到几百年来风风雨雨刻下的沟壑。古镇街道悠长蜿蜒,青瓦木屋整齐,各家各户门前都挂有造型精美、寓意吉祥的灯笼,街道路面整洁干净,古韵盎然。

 

如果你厌倦了喧闹的城市生活,不妨就来古城走一走吧!在让你远离都市喧嚣的同时,也许古城的遗韵与安宁会让你的心中得到宁静,带给你独特的感受。

 

作者:卓尚坤

来源:柳州日报

撒播科普“种子” 讲好发展故事

——记三江侗族自治县科协主席谢光

图片

 

5月27日,在我市庆祝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会议上,10名2022年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上台,接过象征荣誉的鲜花。其中,三江侗族自治县科协主席谢光名列其中。

 

手捧鲜花的那一刻,谢光用“没想到,很自豪”来形容内心的激动。

 

他说,基层科普工作任重道远,荣誉是鼓励,更是起点。如何围绕全县茶叶、油茶等重点产业开展科普工作,搭建基层科普平台,实现科技助农、科技兴农,还需要团结凝聚更多科技工作者,激发基层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释放科技力量。

 

时间回溯到2020年9月,全国科普日期间,中国科协特别安排北京市与三江县现场连线,开展科普直播活动。

 

接到任务,谢光立即召集相关部门协商,围绕选址、方案等做了详细沟通。

 

直播现场设在三江县独峒镇八协村茶产业示范基地。遴选哪一位科技人员参与直播?茶园有陡坡,直播设备怎么搭建,培训的茶民怎么参与……琐碎的细节折腾了谢光近半个月。

 

9月21日,当一袭侗装的广西培秀科技企业科协主席、三江县独峒镇农副产品种植加工技术协会会长杨培秀,站在直播镜头前,向北京的领导和专家,汇报侗族人民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及现场无人机茶园施肥培训的情况,大家学技术、搞生产、奔小康的干劲十足时,谢光心里,洋溢着一种科技工作者特有的情愫。

 

通过现场培训,当地茶农表示,掌握了茶园利用黄板、太阳能诱虫灯及性诱剂等物理防治技术和无人机在茶园喷药的基本操作技巧。

 

直播任务结束后,他忍不住用侗话轻声哼起一首流行于侗乡大地的琵琶侗歌:“科技就是及时雨,湿润了田间地头,湿润了老百姓的心头,农业产业有支撑,明年增收有盼头……”

 

他说,作为侗乡基层科技工作者,不仅见证侗乡人民依靠科技走上致富路的喜悦,还不断探索如何创新工作方法,发挥重点人群、农技协会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主动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送到百姓身边,送到企业门口,讲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三江故事。

 

今年5月下旬,谢光了解到三江县隆泰毛竹种植加工协会等企业发展存在融资难、技术缺等情况时,他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共同为企业发展纾困解难。

 

三江县隆泰毛竹种植加工协会会长覃汉权说,科协是科技工作者之家,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在县科协等多部门支持下,企业一次次解决找专家、引技术等难题,部分项目还获得市级科技部门支持。

 

据统计,在谢光等基层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三江县科协已发展农技协会4个,建成市级以上科普示范基地7个、县级科普示范基地6个。

 

作者:荀诗媛

来源:柳州日报
 

编辑:叶秋霞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共三江县委宣传部  投稿邮箱:cyq999666@163.com 
桂ICP备08001895号-1     桂公网安备 45022602000002号
技术支持: 广西新闻网  媒体支持: 中新社柳州新闻网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