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073IlARi04sF3CV2fZyQGw
乡土、原色与绝景:三江侗族农民画
来源:柳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本文内容出自《全景柳州》,作者杨尚荣。有删改,已授权,仅供交流使用,不以盈利为目的,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可转载,谢谢!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综合编辑。
在世界民间艺术绘画中,中国农民画所独有的浓厚乡情、质朴的人物与景观、儿童画般的天真稚拙、大俗成雅的铺色,打动着每一位读画人。中国农民画以上海金山、陕西户县、广西三江等为代表,它们自有其格:青绿为底色的金山农民画,再现了中国江南的小桥与人家;红绿铺就、对比强烈的户县农民画描绘的是陕南景物;而广西三江农民画,仿佛现代画布上的古老的侗族刺绣与剪纸艺术。当紫蓝、青绿、玫红的民族原色与绝美的侗族鼓楼、风雨桥形式相遇,人们会被来自三江那片水土的侗画深深打动。

农民画《村寨》。摄影/李玉祥
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桂北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因境内流经的溶江、浔江和融江而得名。清秀旖旎的山川与优美的传统孕育了侗族对美的敏感,留下了侗族无词大歌,纯木构鼓楼和风雨桥,以及侗族农民绘画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代中叶,三江有“侗布画”,侗人用锅墨、蓝靛等做颜料,折枝做笔,描绘侗家的民风民俗。而现代三江侗族农民画脱胎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宣传画。1973年,三江县开展农村美术运动,三江文化馆美术专干刘克青来到林溪乡冠洞村,白天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晚上辅导农民画画。冠洞村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业余美术组,组员们白天集体劳动,劳作间歇学画画,收工回来交上一幅作品,晚上由刘克青老师做点评指导。每天晚上,美术组都在冠洞大队唯一的汽灯下画画。
“天气热时,我们就在大队的乒乓球台那里画。天气凉了,我们就集中到宽敞一点的人家屋里。大家拿板凳、谷桶、饭桌、楼梯做垫板,用烂碗底做调色盘,什么都拿来用。当然也不全是画画嘞,刘老师喜欢搞点酒,有时候大家就到河里抓鱼,打点油茶呀。有几个女的唱歌很厉害,我们就一起吹侗笛唱侗歌!看到自己的画贴在大队那里展览,感觉很光荣。”当时的冠洞大队长石万景说。
对乡间的热爱和自由地绘画,孕育了第一代农民画家。杨培述原本像其他姐妹一样,热爱织布唱歌跳舞。在刘克青的美术组,她表现出对绘画超乎寻常的热爱。1978年,她的作品《夸队长》被《人民画报》作为封底刊登出版,侗族农民画由此为美术界所知。

侗乡的民风民俗是三江农民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它用色大胆,想象丰富,自成一格。图为三江县独峒乡农民画家杨共国在为作品填色。摄影/李玉祥
农民画家杨共国说,农民在忙完农活之后,顺手捡起小树枝当画笔,在田地间、山林里作画,或夜间伏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在简陋的木箱上作画,这是当时农民画家的真实写照。人们对绘画的热情连村带户,许多夫妻、父子甚至祖孙三代成为绘画班的同期学员。
侗乡是农民画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亲眼见证一代农民画家成长的刘克青说:“农民画的作者长期生活在山明水秀的侗乡山寨,熏沐于丰富的民俗风情中,自幼就参加劳作,乡土生活成了他们绘画题材的源泉。”自1983年始,三江农民画中的政治性隐去,侗族的地域风情凸显。
对农民画家杨共国来说,母亲制作的百鸟衣、花布鞋、花背袋,都是他耳濡目染的“美术教材”,侗寨、鼓楼、风雨桥、芦笙歌、多耶舞,是他入画的主要题材。他的代表作《侗乡百家宴》中央是正在进行的百家宴饮,四周的鼓楼和干栏吊脚楼将百家宴席围成一圈,餐桌上摆满各色餐具和美味佳肴,人们穿着盛装互相敬酒祝福。现实中的侗族传统建筑本为木楼瓦面,颜色灰暗较为单调,但在这幅画中,所有建筑都色彩斑斓。红色为主的暖色调将整幅画面向前推,把焦点集中于百家宴上,周围鼓楼和吊脚楼配以蓝、翠绿、紫色为主的冷色,拉伸了画面空间;橙黄、草绿色的房柱和紫罗兰的厢房,加强了这种色彩的空间感,整幅画面呈现出明快鲜艳的装饰美和节日氛围。

农民画《百家宴》。摄影/严跃新
40多年来,广西三江出现了几代侗族农民画家群体。其中,杨共国的《讲款》《唱侗戏》《欢庆岜团桥》、吴述更的《多耶》《红军进侗乡》、杨日芬的《斗牛》《腌酸菜》、杨清利的《侗族大歌》《程阳八寨》、杨丹的《抢亲之夜》《对山歌》、陈玉秋的《赶集》《侗妹》、罗耘的《救太阳》《芦笙宴》《出寨门》、梁治荣的《侗乡夜话》《赛芦笙》《侗家斗牛》、杨贤考的《喝喜酒》《稻丰鱼香》、杨基艳的《新娘挑水》《晒谷子》、杨功存的《阿哥想妹今夜来》《斗鸟图》等成为三江侗族农民画的经典代表。
传统的锅墨、蓝靛、水彩等颜料已经改为桐油、漆、碳粉、银粉、铜丝和蛋壳,农民作画也不再在田间地头。然而,今天分布在独峒乡、林溪乡、良口乡的三江侗族400多位农民画家仍遵循着侗族传统的审美要求。在他们心中,一幅画是否画得好,要看是不是“显眼”。所谓“显眼”,就是色彩的明快鲜艳。三江侗族农民画大都没有色彩的过渡,靠的是不同色块间剧烈变化形成的强烈对比,这与侗族服饰和刺绣的配色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农民画《茶山欢乐妹》。摄影/李玉祥
三江侗族农民画家创作出的1万余件(幅)作品,有4000多幅远渡重洋,被世界各国收藏;有200余件(幅)入选联合国、国家、各省(区)举办的各种艺术展出、展览、比赛活动,拿到金、银、铜奖和入围、入展奖不计其数。而更多的作品,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百姓家居优美的装饰画。